退出阅读

崛起之华夏

作者:银刀驸马
崛起之华夏 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
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
0%
第五卷 铁血拒俄复故疆 第二百四十六章 寻找盟友

第五卷 铁血拒俄复故疆

第二百四十六章 寻找盟友

但和威廉二世的兴高采烈不同,德皮洛夫要清醒和现实得多,他对俄国这个假定的已经被中国人打成了“半残”状态的盟友并不抱有什么太多的幻想,他仔细地研究了这个“比尤克条约”的条款之后,向威廉皇帝指出了这个条约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海外尘氛扰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这结尾一句,无疑是李鸿章对自己的最后嘱托、提醒和希冀了,放眼整个中国,能被他如此寄予厚望的人,也只有自己了。
想到这里,孙纲的心没来由的感觉到一丝懊恼。
想要让未来的中国人改变这种“偏执”,自己其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比尤克条约”的未能生效却让英国趁机钻了空子,随后的“英法日俄四国协约”让俄国加入了“协约国”集团,英国完成了从战略上对德国的包围,而德国除了一个不怎么强大的盟友奥匈帝国以外,等于是处在了孤立的状态,为了打破英国人的包围,威廉二世急于寻找新的盟友,而刚刚击败了俄国的中国,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老人在自己的身上,可以说寄托了全部的希望。
“老狮子去世了,上来了一头更年轻也更聪明的狮子。”当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笑着对德国首相德皮洛夫说道:“对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我却非常乐意看到这一https://m.hetushu.com.com幕。”
威廉皇帝急于打破英法俄三国的战略包围,又动了和中国结盟的念头。
中国目前在亚洲的情况和德国差不多,同样也处于英(印度)、法(越南)、俄、日四国的包围之中,对于中国来说,想要打破这个包围圈,同样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事已至此,德皮洛夫也顾不上去埋怨自己的皇帝,他决定推翻掉这个盟约。他一开始准备把“在欧洲”的字样解释为自己皇上的“笔误”,以拒绝副署的方式不让其生效。如果德皮洛夫真的不顾出丑想把自己的皇帝连同条约以及德国的外交声誉一起丢掉的话,这应该是一个“天才”的计划,但是最终德皮洛夫还是采取了更为温和以及谨慎的措施,在他入宫同威廉二世密谈了几次后,“比尤克条约”被密封了起来,也没有被副署,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的威廉皇帝自己抛弃了这笔买卖。
“……鸿章以前清中兴名臣,自安庆起兵靖乱,历经甲午。丁酉诸役,又削平己亥大难,以铁血驱逐俄人,复我故疆,其一生与兵事相终始,勋业无数……自清末至共和,鸿章独主国事十数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鸿章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鸿章未及www.hetushu•com•com去时,以年事日高,将国事尽付参政孙纲,勉其努力为国。今鸿章即去,留遗诗及泣血临终之言,以参政孙纲继执政之职……今布告中外天下,特此宣示。”
威廉二世提出来“比尤克条约”的本意是想破坏法俄同盟,像“在欧洲”的字样还是威廉二世自己用笔加上去的,他在条约的第四条甚至还邀请法国加入德俄同盟,试图将矛头由反法转为反英,威廉皇帝在“外交艺术”方面的自作聪明和刚愎自用实在可以与那位沙皇陛下在“战争艺术”上的拙劣表现相媲美。
他的眼前,似乎又浮现出了这位一生忍辱负重的老人临去前的那份字字血泪的遗言来。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扰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孙纲轻轻吟诵着李鸿章临去前留下的这首诗,不由得感慨万端。
在“双皇峰会”中,两位皇帝谈到了挪威要求瑞典独立的北欧危机,谈到了英国试图占领半个挪威,还谈到了摩洛哥问题,威廉二世皇帝提醒尼古拉沙皇注意,“尽管英国在背后唆使,但是法国还是拒绝因摩洛哥问题和我们决裂。”尼古拉沙皇回答说:“对,这我明白……爱德华是最大的挑拨者、这个世界上最危险和最阴险的阴谋家。”威廉对和*图*书此表示赞同,还提到(其实等于是在暗示)他的爱德华舅舅“喜爱在任何国家的身上打主意,并同他们签订个什么小条约。”而尼古拉则愤怒地用拳头捶着桌子,大声喊道:“无论如何,我只能说,他这一辈子也休想在我身上达到反对德国和反对你的目的!我可以用人格担保!”(不会吧?真的假的?),在这种友好的、狂热的反英气氛下,两个皇帝在游艇的卧舱里签订了一份针对英国的“防御同盟条约”。威廉二世曾经对此得意洋洋,“这个早晨成了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我亲爱的祖国的局势得到了极大的缓和,她终于能够从高卢人和俄国人的可怕夹攻当中解脱出来了。”
德皮洛夫告诉威廉二世,“比尤克条约”只有在德俄两国“在欧洲受到某一国家”进攻的情况下才能够生效。换句话说,如果英国和德国发生战争,俄国无须进攻印度;而如果英国和俄国因为印度或波斯问题而发生战争的话,德国则必须进攻英国。对于一向不肯吃亏的威廉皇帝来说,再没有比这个条约更为失算的事了。威廉二世听了自己的首相一番解说之后有些傻了眼,但却想不出来该怎么补救。
在俄国人被中国人打得惨败之后不久,威廉二世乘坐游艇去瑞典沿海做例行的旅游,在到达芬兰湾后他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去了邀请电报,沙皇应邀也乘坐游艇前来,在芬兰https://m.hetushu•com.com湾北岸维堡的比尤克海峡同威廉二世会面,两个皇帝的会谈内容后来都被随员们生动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几百年的落后与积弱造就了步入近代的屈辱,而在那个屈辱的时代里担当李鸿章这样的角色,其心境之悲凉、感触之无奈,可以说在诗句中尽显无遗。因为别人可以躲,他不能躲;别人可以事后诸葛亮,指点是非,可他不能不挺身而出去承担责任……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个人名利,应当说二者都有,但无论怎么样,这些都始终未能超过他的强国之梦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诚然,出于个人眼界、学识和思维上的局限,出于对强国的基础——权力的看重,李鸿章也犯过不少的错误,甚至有些属于战略上的致命错误,但这些都丝毫不能掩盖他“强国”的最终目的!
李鸿章的心愿是强国,自己。只有完成了这个心愿,才算对得起老人多年来给予自己的无私帮助。
“……鸿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辄必多一次吃亏。己亥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触目惊心。而后俄又大犯于我,欲亡我华夏,鸿不得不举全国之力以应对,虽战而胜之,而国力已大亏。今和议既成,大局已定,望君当国后仍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我华夏辄可渐有转圜复兴之机,切不可穷兵黩武,一味以兵事为能,重蹈日本覆辙……譬若诸多病患之人,善自和图书医治调养,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则必有性命之忧也……鸿自安庆起兵靖乱以来,受知于前朝最早,蒙恩极深,及至共和,每念及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我华夏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鸿窃念多难兴邦,望君勉励奋扬,力图自强。华夏复兴之日,君当祭告于鸿,则鸿可含笑于九泉矣……”
在李鸿章去世后不久,华夏共和国政府即用公告的方式向全国和外国使馆发布由政务院参政孙纲接任华夏共和国政务院执政一职。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公告是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方式一起发布的。
据说华夏共和国农业部长孙文。在去外省视察途中听到李鸿章故去的消息之后,曾叹息着说道:“一个时代因为李执政的故去而结束了,那么新的时代又会如何呢?”在他看来,一个人代表一个时代,李鸿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可惜的是,孙文无法想像到,在另外一个历史时空的后世,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不知有多少人根本不顾历史现实,而是只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历史事件的结果,然后用“慷慨激昂”的论调得出一个又一个让先人听了只能感到无语的所谓“春秋大义”的“定论”!
除了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威廉皇帝还把目光盯在了奥斯曼帝国上。
德皮洛夫首相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威廉皇帝说的是什么意思。
  • 字号
    A+
    A-
  • 间距
     
     
     
  • 模式
    白天
    夜间
    护眼
  • 背景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