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阅读

唐末大军阀

作者:云霄野
唐末大军阀 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
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
0%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与其兴师动众,不如上兵伐谋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与其兴师动众,不如上兵伐谋

共掌朝政的左仆射王师范、右仆射冯道一个支持直接掌控辽东,另一个则相当于弃权……而参赴朝议的武臣将帅,绝大部分自然也都支持继续对关外用兵,毕竟他们的官身地位,也主要是以战功作为晋身之资……不打仗又哪来的战功?
可是对于李天衢而言,渤海、契丹继承当初高句丽国的疆土,虽然并不归属于中原王朝,可他们都是在中国史的范畴内,那几个民族眼下虽然并非汉人,但是以后绝大部分却会融入汉族,亦或中国的少数民族当中。
就算大部分武将,不能以李天衢从穿越者的立场,去考量眼下务必要直接控制辽东的重要性……但是身为行伍军人,为国征战沙场,去收复汉家故土,这又有什么错的?
毕竟继续与契丹交战,如今倘若再算上泰封国,则必然还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军力……战线拉得越来越长,魏朝再是家大业大,可是持续消耗下去,财政收支终究会有难以支撑的时候,如果战事进展不利,所有的隐患都会爆发……而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动兵数百万以至于亡国,这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而对于世世代代由高句https://m.hetushu•com•com丽、渤海、契丹等诸族各部生息繁衍,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中原王朝直辖统治的白山黑水地界,他们对于当地疆土归属的认知也较为模糊。
所以李天衢也理解朝堂重臣的用意所在……就算自己是以穿越者的思维,考虑问题难免总会从千秋万代的长远角度出发,但是也绝对不能忽略这个时代臣民的想法……所以思略了一阵之后,他便长声说道:
对于参赴朝议的众臣而言,无论渤海、契丹还是泰封国都是外邦而已,区别就是在于谁会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而谁更有可能恭顺臣服;
然而如今官居左仆射的王师范,站出身来,却朗声说道:
“以泰封制契丹,则我朝只须讨伐塞北据守临潢府的耶律德光便可,不必再往辽东投入重兵,以减免兵马钱粮的消耗……众卿的提议,也确实在理。毕竟隋朝三征高句丽,非但致使数十万军人丧生,物资损失难以估量,而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乃至天下反军蜂起;而唐朝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发兵十五万,虽然一路上披荆hetushu.com.com斩棘,接连大捷,却因天气寒冷、粮运不济而被迫撤军。只不过……”
“朕也并非不知节制,不知休养民力……所以经权衡取舍,辽东固然必须要取下,绝不容泰封国染指,但朕体谅众卿苦心,而经略辽东,不会兴师动众调集大规模军旅征讨,而调遣小股精兵逐步取之。何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要招抚渤海、驱逐泰封,进而兼并据守辽东的契丹守军……自然还是要以谋略取胜了……”
话听到一半,参赴朝议的众臣本来还以为,魏朝帝君已听进去劝,然而李天衢忽然话锋一转,便又道:
而先前魏朝覆灭闽国,朝廷重臣普遍支持,也是因为闽地五州是于唐末时节分封出去的割据政权,疆域被魏朝治下领土环绕,且兵微国小,不但易于兼并,也理当重归中原王朝……可是当李天衢拒绝与耶律德光和谈,仍要杀出关外,北击契丹时,其实朝堂中便已经出现反对的声音了……
所以辽东地区,必须牢牢的掌控在魏朝手中。
何况王师范当初自认做世侄辈开始,大部分时候都会奉从李天衢的主张……这次他也依然不会唱和图书反调,而是站出来支持自家主公的抉择。
可是另一方面,本来不少辅弼治国的臣子,如今反而要成为魏朝经略白山黑水的阻力……李天衢明白自己还是会受后世的思维影响,反观这些朝臣也并没有经历中国近代史百年耻辱的教育,并没有那种国家的领土完整,便是不容触碰的红线那种意识。
“臣以为契丹连番失利,如今已难以再控扼辽东,如此关外诸族也将诸部臣服于我朝。正所谓恩威抚远,辽东脱离中原正朔掌控,迄今二百余年,唐廷时虽置安东都护府,却又得而复失……正如唐末时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欺君罔上,社稷到底亡于篡国贼子朱温之手……辽东如若完全不受朝廷掌控,只是任由泰封国,亦或当地族裔代为管治,只是名义上向我朝称臣……岂非也如前朝末年时的藩镇那般,早晚也必然会威胁到中原!如今我朝则将辽东复入版图有望,以成就收复故时疆土大业……收复安东都护府失地,这乃天赐良机,怎可轻易放过?”
可是泰封国的三韩人,才是后世朝鲜半岛南部某国的真祖宗……李天衢自知兼并契丹,已是势在必为,可是本来国和-图-书祚将延续两百多年,后来很快也会为女真金国取代的辽国提前灭亡,那么辽东以及整个白山黑水地域将会出现权力真空,而让正史中本来诈称国号为高丽的泰封国趁虚而入的话……就算在这个时代,别人不会这么觉得,但与原来的历史轨迹相较,李天衢却认为自己将会成为中华史上的大罪人……
至于如今官居右仆射的冯道,许多道目光落在他身上,却仍是心不在焉的模样,看来压根就没打算站出来发表意见……身居高位已有一段时日,不少臣僚大概也摸清楚冯道的几分秉性,处理国事政务毫不含糊,但是到了要论辩某项重大决策的时候,他几乎不会立场鲜明的站在任何一方……也不能指望这冯道会据理力争,他也不愿自己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位置。
这话说的兜了一圈,不还是要动用武力占领辽东,而不惜与泰封国兵戎相见?大殿当中,那些对于魏朝直接吞并关外诸地而抱有异议的朝臣,眼见魏帝李天衢态度坚决,则不由得把目光朝着文官列首的位置望见过去。
看来即便朝堂中休兵止戈的呼声越来越高,魏帝还是要执意对关外用兵。大殿中不少臣僚劝说无果,m.hetushu.com.com却也难免生出消极应对的情绪……而李天衢轻咳几声,忽然又道:
而魏朝众臣更多要考量的,是朝廷发动战争的成本,以及征服一方地域之后,以后将要每年调运粮食,保证驻扎军队补给,以及当地人民生活各项财政支出是否平衡。
王师范这个当年的淄青军节度少主,那时属于铁杆的保皇派,而鉴于当初诸方藩镇逐步拥兵自重,便开始欺辱、挟持……乃至弑杀唐廷皇帝的前例,便将那段时期的前车之鉴,代入到是否要控制住辽东的问题上……
“可是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一时失利,可为何历经二十四年还要连番部署,不断的发动进攻,直至高宗皇帝在位时期将其讨灭?燕云十六州为中原屏障,辽东何尝又不是兵家要扼之地?唐灭高句丽,而置安东都护府。而后虽因时局动荡,难以兼顾边地,遂坐视契丹崛起,入侵燕云,一时间也曾威胁中原……唐末朝纲不振,长年藩镇割据已使得朝廷名存实亡,而我朝一统中原,再造治世,不是也正当趁势夺回辽东故地,合当为长远计、为子孙谋,难道还要任由辽东族裔如当年的鲜卑、高句丽,乃至如今的契丹这般趁势而起,直至威胁中原?”
  • 字号
    A+
    A-
  • 间距
     
     
     
  • 模式
    白天
    夜间
    护眼
  • 背景
     
     
     
     
     
书签